跨境电商“包税”几天不玩了
2016-04-21 来源:番禺日报
我国开始了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按照货物开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多部委对于在清单出台之前已经进口的商品如何处置,没有明确说法,所以在4月8日第一份清单推出之后,一些跨境电商为消化库存曾以“包税”等手段进行促销。
4月15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第二份“正面清单”推出,未出现在第一份清单中的商品此次被囊括。随着第二份清单的推出,记者发现商家“包税”促销已基本消失。
跨境电商不再贴钱“包税”
在4月8日第一份清单推出之后,一些跨境电商曾以“包税”等手段进行促销。比如专做进口母婴产品的蜜芽从4月8日开始推出了“包税专场”,称对所有跨境进口产品都不用多缴纳税费,全部由商家给予补贴。另一家跨境电商波罗蜜也宣布对用户提供“过渡期补贴”举措,即所有用户通过保税区下单后,即可获得一张“包税券”,该券可对税金进行全额减免,单笔减免金额不设上限。
但随着第二份清单的推出,“包税”促销已基本消失。昨天,记者登录多家曾承诺“包税”的网站看到,网站绝大多数商品已经不再“包税”,有的明确提示购买后要按照有关政策加付税金,有的则直接列出的就是含税后的价格。记者尝试在某跨境电商平台上购买800克装的德国原装3段Aptami婴儿配方奶粉,这种奶粉2罐装的售价是285元,购物车结算后生成了33.92元的税金,与现行11.9%的税率正好吻合。最终在支付时的价格是商品价格加上税金后的318.92元。
“包税”实际是促销手段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成本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但商家都不敢提价,“包税”本身说明了电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显示出电商对自己的客户忠诚度缺乏信心,他们担心一旦涨价就会失去客户。“这是商家为了先保住份额的举动,但肯定不会是长期的行为,最多在新税制实施的前一两周会搞搞这类活动,但不会常态化。”
有奶粉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即便商家自己掏腰包为顾客补税,但从奶粉的整体成本来看,卖家包税也不至于亏本,因为目前海外市场的奶粉价格明显低于中国市场,商家的利润率还是比较高的,即便全额承担11.9%的税费也还是有利可图的,不过利润已经大幅缩水。
第二份清单
成跨境电商“救命稻草”
4月7日,多部委公布了一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正面清单”,即哪些商品可以跨境电商进口。这份清单共包括1142个8位税号商品,不过这份清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电商行业一片哗然,因为之前跨境量较大的生鲜食品、液态奶并未被列入清单。此外,首次进口的化妆品也被排除在清单之外。
不过就在4月15日,第二份“正面清单”意外出炉,又有151个8位税号商品入围。明确目前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暂不需要获得相关产品的配方注册证书,从2018年1月1日起,在中国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必须依法获得产品配方注册证书。这意味着,在2018年配方奶粉注册制推出前,外国奶粉仍可以通过跨境方式进入中国,此前未注册而不能上市销售的洋奶粉满血复活,相当于为国外奶粉又增加了两年的跨境红利期。
据业内人士介绍,根据两份清单,之前跨境电商进口的绝大多数商品品类已被囊括,而对于极少数仍未列入清单的商品来说,并不是说以后就不会再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而是进口企业需要寻找新型跨境通关模式,或者恢复为一般贸易进口。目前对跨境电商的税收上比一般贸易有30%的优惠幅度。也就是说,没有列入清单的商品,电商与传统贸易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