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出口需要北极航道

2016-05-06 来源:中评社

中国吉林珲春到俄罗斯西伯利亚扎鲁比诺港口,将按照中国标准修建港口铁路。这则新闻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俄罗斯一些新闻媒体报道,这是俄罗斯首次允许中国按照自己的标准在俄罗斯境内修建铁路。

众所周知,沙俄时代为了抗击外敌侵略,沙俄采用1520毫米的宽轨铁路。而中国和多数国家一样使用1435毫米的标准轨铁路。这就使得中国与俄罗斯开展经贸合作面临人为地技术障碍。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更换列车成本可以逐渐消化,可是在短途运输的过程中,如果不解决铁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那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效率。正因为如此,中俄双方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决定修建一条标准铁路,直接到达俄罗斯的港口,节省铁路运输的时间,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东北地区没有自己的出海口。中国一直希望借助于朝鲜或者俄罗斯的港口发展中国东北贸易。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无论是朝鲜还是俄罗斯在促进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缺乏明显的积极性。中国希望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合作区实现共同发展。可是,即便在联合国撮合下中国、俄罗斯、朝鲜自由贸易合作区仍然停留在纸面上。中国和俄罗斯建立港口铁路,是中俄两国促进东北亚地区经贸发展的典型案例。它说明俄罗斯和中国在促进东北亚地区发展的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中国愿意借助于俄罗斯的出海通道,加快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而俄罗斯则愿意借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远东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找广阔的地域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依靠铁路货物贸易。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中亚和西亚地区政局不稳,战乱频仍,因此,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地区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特别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正因为如此,中国有必要在振兴东北战略计划中规划新的交通运输通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航道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中国东北地区的物资能够直接通过北冰洋航道进入俄罗斯和欧洲地区,那么,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中国货物运输的距离和时间,节省货物运输的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中国南海运输通道的困扰。

开辟北冰洋航道必须首先建设现代化的港口,修建通往港口的铁路设施。中国与俄罗斯合作在俄罗斯扎鲁比诺修建大型港口,并且建设直接通向中国的标准铁路,不仅可以节省货物运输时间,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为中国货物出口提供一个快捷的海上通道。

中国不是北冰洋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北冰洋地区没有自己的商业利益。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北极和南极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国家都不得擅自据为己有。可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近些年来北冰洋国家围绕着北冰洋战略资源展开激烈的争夺,俄罗斯利用自己的地利之便,不仅积极开辟北冰洋航道,而且试图利用地球气候变暖有利时机,在北冰洋地区一些岛屿修筑战略军事设施,以此来控制北极地区。中国主张在联合国有关公约框架范围之内,共同开发利用北极地区。中国不仅积极加强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而且推动联合国就北冰洋地区的交通运输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制定新的国际公约。

中国正在积极利用北冰洋的航道强化在北极地区的商业存在。中国与俄罗斯修建港口铁路,不仅有利于强化俄罗斯港口的战略地位,而且有利于中国加强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这对于中国强化在北冰洋地区的商业存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中国在北极开发问题上坚持走合作的道路,中国不会谋求在北极地区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也不会在北极地区开展军备竞赛,中国在北极地区活动主要是经贸活动,而经贸活动有赖于中国与俄罗斯以及其他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现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一些国家希望中国投资者能在北冰洋地区修建更多的港口,借助于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大型工程建设能力,扩大在北冰洋地区的商业存在。中国应当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与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在经济贸易合作过程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贸合作的过程中拓宽中国的国际通道。

对于美国、俄罗斯等一些霸权国家而言,强化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存在,而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强化在北极地区的商业存在是唯一的目的。中国不会在强化商业性的同时,扩大自己的军事存在,中国更不会以军事存在保护自己的商业存在。中国在北冰洋地区开展经贸合作,是为了扩大中国的市场,是为了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是为了巩固与相关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合作建设港口铁路,不是对俄罗斯主权的侵犯,当然也不是为了强化自己的军事存在。现在俄罗斯经济处于困境,正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希望有更多国家投资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重要港口基础设施项目,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俄罗斯的就业岗位。中国应当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强化与俄罗斯的商业合作。

分析国际关系中国学术界始终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处在四面包围的危险境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必须学会居安思危,在发展经贸关系同时,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从商业角度,发展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关系。这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思维方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世界格局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中国日益崛起与美国、俄罗斯日益衰落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强化与一些大国的合作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填补市场空缺,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强化经贸合作避免军事磨擦,从而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思维方式。

笔者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状态,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走开放的道路,强化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与相关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绝对不能把经济问题与军事战略问题混淆在一起,因为那样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很可能在经济合作过程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中国与相关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必须考虑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发展变化情况,未雨绸缪,避免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中国投资遭受巨大损失。但是,中国在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不能患得患失,不能过多地考虑政治军事因素。如果为了所谓的战略军事利益,而忽视了经济利益特别是企业的根本利益,那么,在开展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处处受制于人。中国需要北冰洋航道,但是,中国和俄罗斯开展交通合作,目的是为了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北冰洋地区拥有战略利益,但是,这种战略利益最主要表现为商业利益。如果脱离了商业存在而讨论所谓的战略合作问题,那么,最终很可能会导致商业合作缺乏现实意义。

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仔细评估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政策,并且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与俄罗斯签订具有商业价值的合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借助于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际仲裁机构,随时解决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避免把商业纠纷政治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护中国的战略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乃至在北冰洋地区的商业合作不会因为政治因素而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需要俄罗斯这个战略合作夥伴,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俄罗斯战略疑心始终存在。既然中国无法彻底打消俄罗斯对中国的疑虑,那么,中国应当增加与俄罗斯合作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避免把两国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政治化。中国不希望俄罗斯政治动荡,中国也不希望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中国希望在互利双赢的原则基础之上,强化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但是,如果俄罗斯不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双边达成的协议,那么,中国应当通过国际仲裁机制和世界贸易组织解决双方的分歧。

总而言之,中国应当加强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但是,中国应当充分意识到,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关系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在北冰洋地区的经贸活动,可能会受到相关国家的相互掣肘。中国一方面必须积极作为,在合同中约定解决争端的具体条款,防止把经济关系政治化;另一方面必须制定更加清晰的北冰洋战略,消除相关国家的误解,减少俄罗斯的疑虑,通过加强商业存在,逐步提高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