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制度创新结硕果
2018-01-10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自2017年4月10日挂牌8个月以来,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推出制度复制创新政策164项,形成可复制推广典型案例25项,这是记者从1月2日举行的营口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制度创新结硕果
自挂牌以来,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开发开放并举,先行先试,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多项突破。
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郭彩学在会上发布了营口片区2017年制度创新成果及25个典型案例。
据介绍,国务院批复《辽宁自贸区总体方案》确定的营口片区91项改革试验任务,85项已在营口复制推广并落地实施;在此基础上,又结合营口实际自主复制推广79项创新政策,总计164项。
据郭彩学介绍,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形成了制度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映好的可复制可推广典型案例25项,涉及转变政府职能6项,深化投资领域改革6项,贸易便利化5项,事中事后监管2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项,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4项。
目前,这25项典型案例中有7项案例入选全省可复制推广案例,三项原始性创新案例已上报商务部。这些制度创新政策的实施,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照一码”走天下
2017年9月24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发放了第一张46证合一的营业执照。这是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在全国范围内领先的一项改革:将46个涉企证照事项全部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营口片区制定《营口片区事中事后监管方案》,统筹综合执法和市场监管,实行“大综合执法”。积极推进执法主体、执法证件、执法文书、行政处罚程序、自由裁量标准等“十个统一”。
原来16个领域的执法证件统一为1个;执法文书由579个种类,整理为62种;原来由16个部门行使的390项行政职权集中整合到1个部门行使。
除了“46证合一”,在营口市工商局、市行政审批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营口片区在小微企业简约登记制度、企业名称登记“负面清单”、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认证减免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商事登记改革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打造“通关高速路”
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和营口港的共同努力下,营口片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支撑的贸易便利化加速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基本成型,通过监管模式的创新,大大的缩短了企业通关时间。
营口片区检验检疫机构负责人介绍,为促进营口综保区更快、更好的发展,检验检疫机构在特殊监管区实施分线监督管理,进出境货物“一线”实施检疫处理。二线实施实验室检测和监管。实现放的快,管的住。
此外,检验检疫机构在特殊监管区内实施预检验、分批核销的工作模式。预检验合格货物分批出区时,免于检验,直接核销放行。
软实力不断提升
在营口市国税、地税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地税“一窗一人一机双系统”办税服务新模式、“二维码扫码缴税”自助服务模式精准发力,减少企业办事时间,企业获得感不断提升。
在营口市交通局、商务局、营口港务集团的大力推动下,“多式联运综合物流通道体系建设”“以中欧班列为引领的对外贸易合作新模式”结出硕果,国际海铁联运与东北开放、国际合作的物流大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营口市法制办、法院、检察院的有力支持下,搭建起了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口片区软实力不断提升。
大数据推动“放管服”改革
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还充分运用大数据,实现了全国首个把中国人民银行业务接轨到政务服务中心,银行开户、征信、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业务流程,都可以在自贸区内完成。
以前办理事项是依靠人工来推送,现在全都通过数据平台推送,真正实现了“一口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审批,一口发证”。以前办理业务需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把相关行政职权全部集中在营口片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营口市把派驻部门和非派驻部门的业务全部整合到大数据平台上,实现了信息共享。
以人民银行把业务接轨到大数据平台上为例,这进一步优化银行开户、征信、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业务流程,实现了银行开户许可证和机构信用代码证及名录登记同时办结的创新做法,节约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
此外,通过大数据平台不仅可以进行数据的留存,还可以对数据进行整理、检索、分析,为片区制度创新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制度创新方面,为帮企业降低成本,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将诸多企业办理事项转到互联网上办理,如微信预核名、网上预审批、网上办事项、零见面事项,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实现提效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