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口岸建设发展新成就

2017-09-20 来源:陕西一带一路网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并付诸实施,逐步形成“一带一路”战略大格局。这是中国的战略机遇,也是世界各国的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强大的动力,也为加速推动西部大开发,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注入了新的强大的动力。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交汇点,抓住这个机遇对陕西的实施“追赶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制定发布了“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提出建立“五大中心”,助力“一带一路”建设。4年来,全省口岸系统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积极投身全省口岸建设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一、口岸开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一)口岸数量持续增加,布局结构更加合理

当前,我省已有经国务院批准开放口岸2个: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西安国际港务区铁路口岸(临时开放口岸)。经省政府批准的外贸货物装卸点6个:榆林铁路、宝鸡铁路、汉中铁路、渭南铁路和西安铁路和商洛铁路外贸货物装卸点;综合保税区2个,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物流中心1个,西安航空物流保税中心;出口加工区2个,西安出口加工A区、B区。目前,我省正在加速推进延安、榆林、汉中航空口岸的开放。


2014年,西安港获得国际港口、国内港口双代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陆“国际港口”。


(二)口岸功能不断完善

2015年以来,我省相继获批了西安铁路口岸为进境粮食、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作为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水果指定口岸。这批指定口岸封关运行,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的口岸功能,也为我省构建国际化的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夯实了基础。


各市口岸功能不断完善


(三)国际商贸物流运输线路持续拓展

在航空运输方面,4年来,新开通国际客运航线21条,新增通航点15个;新开通国际货运航线2个,实现了中欧全货运航线首飞。

在陆路运输方面,2013年11月“长安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首发,并实现了常态化运行。2016年,共开行中欧班列144列,其中中亚方向132列、6145车,发送货物22.6万吨;欧洲方向12列、343车,发运货物近1.8万吨;载货返程3列。“长安号”中欧班列已通行欧洲、中亚5个国、44个城市和站点。

二、口岸运行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4年来,全省口岸运行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

(一)进出口业务加速增长。从2013年度的352.8万吨,增长到2016年度的456.3万吨,增长29.3%,年均增长9%;受理进出口报关单从11.9万单,增长到22.7万份,增长90%,年均增长23.8%。

(二)出入境航班架次倍增。从2013年度的7721架次,增长为2016年度16582架次,增长115%,年均增长29%。

(三)出入境旅客跨越式增长。从2013年度的79.74万人次,增长为2016年度的200.36万人次,增长151%,年均增长36%。

三、口岸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一)口岸运行保障能力提升。4年来,累计监管和保障进出口货运量1367.96万吨、出入境航班48506架次、出入境旅客557.47万人次,我省口岸联检、服务单位运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二)通关便利化协作增强。先后与新疆、山东、江苏、内蒙、广西、云南、天津等7个省区签订了大通关合作协议,初步构建了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对接机制,拓展了我省与沿海沿边口岸、通航境外口岸的合作途径。签署了《青岛•西安关、检、港推动“一带一路”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备忘录》,加快推进西安港与青岛港联动,加密往返班列,把海港口岸功能向西部延伸,把长安号中欧班列向海港口岸延伸,完善通关合作机制,逐步构建“一单到底”的通关监管模式,着力提高通关效率。

(三)区域口岸合作。西安国际港务区与上海港、天津港、青岛港、宁波港、连云港等14个国内港口开展港区口岸战略合作,西安陆港集团与6家港口企业签署全国首个《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多式联运企业联盟式合作框架协议》,强化了我省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的合作,在提高转关、通关效率的同时,还进一步强化了口岸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以上海港为中转港,开通了墨尔本港直达西安港的海铁联运;以青岛港为中转港,开通了西安港—新西兰利特尔顿港海铁联运;在陆空联运方面,开通了“阿姆斯特丹-西安”跨境电商全货运包机。

(四)通关礼遇保障有力。4年来,有力有序地保障了德国总统高克、印度总理莫迪、几内亚总统孔戴等一大批国家首脑政要来陕访问的通关礼遇保障。成功完成了“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上合组织经贸部长第十四次会议、2016丝博会、二十国集团妇女会议、G20农业部长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的通关协调保障。

四、电子口岸快速发展助推自贸区加速建设

加速构建电子口岸服务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我省推进落实国家“三互”大通关、贸易便利化、促进外贸稳增长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2014年,我省发布《陕西电子口岸三年发展规划(2015-2017年)》。2015年,组建成立陕西省电子口岸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启动了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立项工作。2017年4月,我省被列为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首批试点省。试点4个多月来,已举办专业培训班12期,培训试点企业400多家,通过“单一窗口”完成报关报检、关检联报等业务近148单,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采纳我省试点建议65条,初步完成了标准版系统功能、业务流程、联合运维机制试点等任务,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2017年6月30日,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依托建设10年的陕西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实现统一域名、统一界面、统一标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此次正式上线运行了“单一窗口”货物申报、舱单申报、运输工具申报标准版的三项基本功能。同步推出了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在线服务系统。9月底前,我省将同步承接应用“单一窗口”标准版其它 6项功能:税费支付、许可证件申领、原产地证书申领、企业资质办理、出口退税和查询统计。年底前将再推出5至6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在线服务系统。

2017年底前,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实现区域、功能、业务全省全覆盖,全面推进落实“三互”大通关,全面提高通关效率和通关便利化,初步构建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我省口岸发展软环境,助力我省自贸区加速建设。

下一步,全省口岸系统将按照中省口岸发展规划,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不断完善和拓展口岸功能,努力打造集高新科技、综合加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口岸发展新格局,努力构建我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助推我省自贸区加速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