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引领潮流

2017-10-31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内陆开放,陕西试验。

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立足自贸试验区特色定位,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发内生增长动力。半年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各管委会围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方面谋划了58项特色案例,经第三方评审机构评估,具有创新性的32项,其中19项较为成熟的案例已在各功能区推开试点。

陕西自贸试验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相继出台,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兴起,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聚。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推进双向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自贸试验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半年以来,按照进一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要求,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试点等。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按照“能放尽放”“成熟一批、承接一批”的原则,分别向自贸试验区下放(委托)213项省级管理事项和103项市级管理事项。西安高新区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西咸新区设立市场服务与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开启“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9个功能区政务大厅统一升级改造为“一口受理”办事服务大厅,集中办理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和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增加引导帮办、免费邮递、微信服务功能。西安市将联办事项扩展到19项,杨凌示范区将涉及农林水的45项后置许可事项纳入联办平台,实现53项联办;西安市推出1455项“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西安高新区综合服务大厅推出周末延时服务,周六、周日可正常提供企业注册登记、社保办理等98项政务服务。

陕西自贸试验区全面推行微信远程办照、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登记注册的时间大幅压缩,由原来的15天缩短到3天以内。7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杨凌示范区片区视察时,对“微信办执照”“建设项目一窗受理”等利企便民改革举措予以充分肯定。在优化企业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流程方面,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按(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审批时间大幅缩减,原来需要3个多月才能办完的各种建设手续,现在50天左右即可办结。

一系列红利的密集释放带来的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资本集聚效应的显现。从4月1日揭牌至10月13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6114户,新增注册资本1856.6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70户,注册资本36445.08万美元,注册资本过亿元的企业123家。简单、高效、快捷、灵活、日趋多元、充满活力的市场氛围已经成为了区内企业真切的感受。也是越来越的企业选择落户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原因。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内不断集聚、裂变。

6月30日,基于电子口岸的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新系统集成了货物申报、舱单申报、运输工具申报等9项基本功能并增加了陕西省“通丝路”、出口水果电子监管及质量追溯系统等两个特色应用服务功能。该系统的应用可将企业通关时效提高70%以上。

前三季度,陕西省进出口总值1956.4亿元,同比增长35.7%,高于全国增速(全国增长16.6%)19.1个百分点。出口总值1171.3亿元,同比增长55.9%,高于全国增速(全国增长12.4%)43.5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居全国第3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作为我国首个获得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成立之初就以“打造自由贸易港”为目标。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在完善打造自由贸易港的方案,将加强与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国际公认较为成功的自由贸易港交流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人文交流不断加强

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主要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二是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构建全面改革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三是建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建成“‘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特殊使命。“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成立、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在阿拉木图联合建立小儿脑瘫康复中心、“一带一路”职教联盟成立……半年以来,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旅游、医疗健康、教育合作等方面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硕果累累。围绕“丝路通车、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等,陕西持续加快国际航线开通力度,今年计划新开通国际客运航线11条,航线总数年底达到57条;统筹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合理衔接,进一步提高西安国际陆港和空港互联互通水平。依托欧亚论坛、丝博会暨西洽会、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等平台,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陕西省开展中医药交流合作、医疗体检、健康旅游。

自贸试验区是陕西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也是陕西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新的契机。为服务陕西企业走出去,陕西省还探索建立了“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金融、政府、企业等第三方专业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两套系统,可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赴境外投资发展提供法律、政策、投融资、翻译、人力资源、人民币跨境结算等全方位的服务。目前,该平台线上系统已经基本建成,11月份将全面面向公众使用。

杨凌示范区片区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的农业自贸试验区板块,围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片区发起成立由中美15所大学签约组成“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建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开展以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内容为主题的援外培训,为50多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及技术人员300多名。自贸试验区为陕西的现代农业技术插上了翅膀,飞向了世界各地。

杨凌示范区片区还探索国际农业科技商贸“走出去”新模式,在境外启动建设了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中美农业科技产业园、中吉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塔现代农业实施展示园、中俄现代农业科技园、中澳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多个园区,开展品种研发、土壤改良、农机装备输出、职业农民培训等农业科技商贸服务。目前,杨凌片区“1+3”国际合作平台(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商务平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美国3个杨凌农业企业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哈萨克斯坦促进服务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行。

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半年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创新发展态势凸显。这里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