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引领发展创新定义未来

2017-11-07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会徽里蕴含着西安的骄傲,以渐变的蓝色(海上丝绸之路)和黄色(丝绸之路经济带)色带围绕“大雁塔”,寓意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始于西安,惠及全球。

西安的骄傲,不仅是开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在西安,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硬科技”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

十九大陕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指出:西安是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西安要着力打造硬科技之都。

11月7日~8日,“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将在西安举办。大会同期还将举办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商务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直属管理局、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贸区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西安)峰会。

会议将重点讨论,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将为西安市发展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怎样的机遇。

开放的西安,希望通过这场全球硬科技创新发展的盛会搭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共享平台,汇聚全球顶尖的硬科技成果及人才,向世界介绍中国西安的硬科技名片。

坚持制度创新打造发展热土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5平方公里,西安占到其中114.19平方公里,自此,西安进入了自贸试验区时代。

成立半年来,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西安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在市场准入、行政服务、市场监管体系上达到先进水平;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文化融合等方面正在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

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

进入自贸区时代,西安所有改革试点任务,都着眼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建设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服务体系。

经过半年运行,127项试点任务已经在西安全部有序展开,其中一半以上已取得实质进展。重点围绕政府管理、金融创新、投资贸易、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形成了信用金融服务平台、政务服务自贸驿站、舱单归并、保税研发测试、投贷联动、外事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平台等创新案例,经第三方机构评估认为,部分案例在全国都具有首创性及带动性。

军方院校和科研院所是西安的特色优势,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背景下,西安正在积极推动建立军民融合双向“人才池”“专利池”,探索将国防科技工业先进生产力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力量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道路。

世界银行对地区营商环境的评估标准中,“开办企业”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开办企业”主要测评企业从注册到正式运营所需完成的步骤,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反映开办企业的难度、门槛、时效,已经成为判断营商环境优劣的标准之一。

挂牌以来,西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实现了企业注册登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19项事项联办”和全程电子化,并将办理时间由原来约6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内。

同时紧扣“放管服”改革,西安市向自贸试验区下放了213项省级事权、101项市级事权,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在西安高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试点设立了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行政效能革命”为引领,西安制定“十统一”标准,改造升级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增加引导帮办、免费邮递、微信服务、网上办事服务平台,推出1542项“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特别是高新区综合服务大厅推出周末延时服务模式、开通24小时政务服务热线96767等便民措施,让群众和企业进一步获得了改革成果。

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外溢效应开始显现。6月21号起,西安市全面推出了集名称申报、开业、变更、注销、备案等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微信客户端的企业、个体登记系统,该系统最大限度的精简了填报系统,实现全过程的智能填写引导和辅助,“互联网+政务服务”使群众和企业对商事制度改革有了切实的获得感。

改革创新举措相继出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自贸试验区“虹吸效应”初步显现,自4月1日挂牌至10月底,自贸试验区西安地区新增企业6258家(含西咸新区),注册资本1875.2亿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65家,带动相应开发区新增注册资本爆发式增长,资本集聚、产业集聚的效应十分明显。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自贸试验区时代的西安,产业巨头和行业领军者不断集结。海航现代物流和京东全球物流两个千亿级总部落地西安将重塑区域物流竞争格局,科博亿特种飞行器、华为全球技术中心等项目将为西安未来的转型升级注入动力,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二期、西安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推动西安融入全球价值链……

凝聚发展动力收获开放红利

纵观中国自贸区的创新政策,金融业创新改革是区域内自由贸易的保障。成立以来,西安市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本外币账户管理等开放举措,推行自贸试验区内跨国企业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并将自贸试验区内保险支公司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由事前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成立以来,已经有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等10家银行在区域内开设了自贸区支行。

围绕金融创新,西安制定《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实施方案》,搭建出口信用促进平台,解决出口型企业汇款周期长问题;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跨境业务领先的外资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结合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出台的《金融服务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实施科技金融投贷联动等创新金融模式;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与科创企业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信贷投放;出台《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扶持办法(暂行)》等扶持政策,全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物流金融等新金融业务,依托陆港小镇、灞柳基金小镇等,打造丝绸之路金融创新合作试验区。

企业向自贸试验区快速集聚,提高管理效能成为当务之急。西安高新区及时推出“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建立面向互联网用户的专业化信息共享平台,并为各类专业信用信息系统提供接口,支撑各类信用产品服务和区内企业的动态监管,平台对于西安高新区产业促进、政府决策、政策发布、信用服务、金融服务、企业经营、招商引资、招投标、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风险预警及其他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自贸试验区的创新红利不止于此。

高新区功能区积极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建立符合国际自由贸易区通行惯例的通关模式,即一线“先进区、后报关”、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区内“自行运输”,上海自贸试验区“23+8”项海关创新制度中的26项已成功在高新综保区复制。围绕以英特尔公司为代表的区外外向型科技企业通关便利化需求,高新区正在尝试将特殊监管区内便利化政策推广到区外,探索特殊监管区外的保税监管新模式。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会同西安海关等贸易监管部门,建立自贸试验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企业全程保税业务试点,实施“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实现了24小时通关便利。积极推进“舱单归并”等系列监管服务创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通关效率提升30%~50%。

5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西安港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与之前获批的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肉类进口指定口岸,西安港的港口服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西安已开通西安至哈萨克斯坦、汉堡、华沙、莫斯科、布达佩斯5条国际铁路通道,海陆空铁的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形成。8月18日,188吨进口肉品从美国长滩港装船,在青岛港中转后直接运抵西安港,创造了“海铁联运+冷链运输+肉类口岸”新模式。9月11日,中欧班列“长安号”抵达暨精品线路在德国汉堡举行签约仪式,进一步畅通和拓展了国际贸易关键通道。

围绕贸易便利化、企业通关便利化需求,西安海关与西安国际港务区为提高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关效率,与阿拉山口海关对接,实现企业从原来的“一柜一单”模式改为“舱单归并”模式,大大节省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使通关费用节约97%以上。

围绕着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的金融血液供应,西安在自贸试验区内的创新试验,西安银行、国际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等机构开创了以“信贷投放”和“认股期权”相结合的形式,以贷款金额的部分或全部作为出资,入股目标企业的创新融资。目前西安银行已经与西安华诺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磐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派诚科技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签订投贷联动《协议书》。投贷联动业务跨越了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鸿沟,将债务融资与股权投资相结合,既有效地增加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又能解决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不相容这一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要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处在中国地理中心的西安,将成为联接“一带一路”,推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的重要发力点。

西安是中国最早向世界全面开放的地方。“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是西安的时代使命。在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西安正不断蓄积内陆开放的动力,建设集贸易、投资、金融、科技、文化的开放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构筑对接“一带一路”的“资本”“资源”“人才”“商品”辐射聚合中心,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快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内陆开放,西安试验”,西安将为中国、为世界、为未来提供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时代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