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开放型经济企业抱团走出去西安区域书写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新篇章
2018-02-05 来源:三秦网
自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区域围绕《总体方案》扎实开展工作,着力推进差异化改革,围绕政府管理、金融创新、投资贸易、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重点开展制度创新,培育特色创新案例,目前已形成40项创新举措、20个创新案例,其中9个为省级优秀案例。
优化营商环境 为企业发展添便利
据了解,陕西自贸试验区共涉及三个片区,分别为中心片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杨凌示范区片区,总面积119.95平方公里。
自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挂牌以来,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企业准入环节实行“一口受理、19项事项联办”,办理时间由原来6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同时努力探索政府新型管理方式,优化网上登记、手机微信端登记及电子签名,实现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
整合国税、地税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一人一机服务,不断丰富服务举措,以“十统一”标准改造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增加引导帮办、免费邮递、微信服务、网上办事服务平台,不断深化政务服务创新。还完善了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服务信息共享,为企业信用管理及融资提供便利。
深化投资改革 吸引资本及产业集聚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接受采访时谈道:“由主导产业带动产业聚集,从而形成产业生态,这是一个区域将产业做大做强的规律。”记者从西安市商务局了解到,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三星西安芯片二期、华为全球技术中心、阿里丝路总部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截至去年年底,西安区域新增企业8898家,注册资本3060.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2家,注册资本6.6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223家,带动所在开发区新增注册资本快速增长。
据了解,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在运行过程中,深化“放管服”改革,利用多种方式实现了企业不出楼就能办事的便利化服务。此外还制定了自贸试验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产业培育、产业扶持、优化环境等政策措施,在探索“集群注册”模式方面,实现了区内政策区外享,联通了自贸试验区区内及区外企业的政策适用,吸引了大量企业注册。
开放通道 为贸易发展增添便利
在实现贸易便利化方面,西安市建立自贸试验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企业全程保税业务试点,实施“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实现了24小时通关便利。
粮食进口由“一柜一单”改为“舱单归并”,大大提高通关便利,为实现规模化进口贸易探索新模式。
据统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通关效率提升30%-50%;强化西安港口岸功能,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批,粮食进境指定口岸、肉类口岸运行良好,积极推进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城市申报;试点艺术品区外保税,探索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新业态;创新检验检疫管理制度,构建多部门联动的贸易管理诚信体系;正在与西安海关沟通,将在高新综保区设立“西安高新离岸科创服务中心”,探索跨境研发设计通关便利化。
“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对西安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办主任邓飞龙说。据介绍,目前,西安开通了至哈萨克斯坦、德黑兰、汉堡、华沙、莫斯科、布达佩斯、科沃拉7条国际铁路通道,海陆空铁的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形成。通道的开放,为贸易发展增添便利。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 统领自贸试验区建设
自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挂牌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据了解,按照党的十九大对自贸试验区提出的新要求,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将结合陕西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发展实际,研究、梳理需要国家下放的权力清单,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资开放的具体领域建议,不断争取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强对自由贸易港的研究,以自由贸易港的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在高质量推进试点任务落实的同时,以“证照分离”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自贸试验区内全面推行“证照分离”,配合省上做好省、市企业注册登记联网并库,继续优化审批流程,完善监管模式和制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
协调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步伐。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编制《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各功能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围绕制度创新加快创新突破,建立定期议事制度,发挥自贸试验区西安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作用,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