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改变世界“西安港”赋能未来

2019-02-26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19世纪铁路的诞生改变了世界,将工业革命的火种传遍世界,开创了全球化的进程。今天,虽然有了航空和远洋运输,铁路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亚大陆占了全球总人口、经济总量和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左右。从中国通往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连通了欧亚大陆,为沿路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达到1235列,实现了重载率、货运量、实载开行量三项指标全中国第一,为欧亚大陆经贸往来打造了重要通道。

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成立,为西安“造港开埠”破解“内陆开放”的大命题。2010年4月20日,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验收,同年7月1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竣工开通。2013年11月28日,首列“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开行。2014年12月19日,西安港国际代码(CNXAG)、国内代码(61900100)正式启用。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西安建设国际陆港。

西安港让西安加速融入全球经济,让西安重新辐射丝绸之路,进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

今天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西安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而设立的经济先导区,是陕西省、西安市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三个经济和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打造的重要平台和核心抓手,是陕西自贸区的核心板块。

在口岸体系建设方面,西安港作为目前全国唯一获得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口,已进入了全球航运体系。西安国际港务区先后获批一类铁路口岸、二类公路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整车进口口岸。

粮食口岸和肉类口岸先后从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和美国进口小麦、绿豆、肉类品,探索出了美国长滩港启航、青岛港中转、西安港清关的海铁联运、冷链运输、肉类口岸新模式,适合内陆地区的港口口岸体系已基本形成。

平台体系建设方面,占地4.67平方公里的西安综合保税区运行良好,成为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投资的热土,占地2058亩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018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6万标箱,其中中欧班列10.1万标箱。省部共建占地2400亩的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已全部建成。

2014年3月19日海关总署批复西安可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2018年正式成为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跨境出口206万单,进口8.6万单,在全国海关统一版系统使用中单量排名第一。

通关体系建设方面,海关等监管体系全面进驻西安港,单一窗口全面推广,青岛港、连云港、天津港、哈铁等在西安港设立办事处,签署了《青岛-西安关、检、港推动“一带一路”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备忘录》,通关一体化得到了全面实施。

在通道建设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向西通过陆铁联运,开行西安至哈萨克斯坦、汉堡、阿拉木图、莫斯科、华沙等11条主干线,覆盖了中亚和欧洲44个国家和地区,向东、向南通过海铁联运常态化开行了西安至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深圳等国际班列,辐射日韩、东南亚。与此同时,还开拓了西安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口岸的陆路通道,通过卡行天下、圆通等区域物流配送网络,实现了西安港高效分散与配送。

西安国际港务区已初步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网物流体系,为西安、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通达国内外、覆盖全流程的物流解决方案。

美国学者帕拉格·康纳预言,未来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网络最发达的全球地理节点,将吸引全球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

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处于这样的地理节点,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新金融、临港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园区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0亿,聚集了全省70%的新金融产业,吸引东南沿海科技型加工企业落户,仅2018年就引进了深圳中联盛等49家科技型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