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务交出半年靓丽答卷
2017-08-01 来源:陕西省商务厅
近日,陕西商务上半年数据陆续出炉,自贸区设立满百天,新增注册企业3382户,新增注册资本1207.67亿元人民币。上半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9.59亿元,同比增长11.9%;进出口总值1202.3亿元,同比增长27%,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27亿美元,同比增长71.81%。1~6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1家,同比增长47.3%;实际利用外资33.39亿美元,增长32.38%。
2017年上半年,陕西省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陕西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坚持问题为导向,聚焦追赶超越,夯实目标责任,创新工作举措,消费促增长作用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对外合作深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省商务运行呈现全面、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打造“制度高地”自贸区建设外溢效应明显
4月1日正式挂牌以来,陕西自贸区各级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完善,“一口受理、多证合一、多项联办”的商事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向自贸试验区下放委托213项省级管理事项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特色创新试点任务扎实开展。
7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陕西自贸区杨凌示范区片区考察,为微信办证这一创新举措点赞。通过微信扫描、刷脸认证、填报信息……平均不到半小时,电子营业执照就成功出炉。陕西省工商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介绍了一组对比数据:自从有了这个网络平台,信息填报量从201项减少至37项,数百到数千不等的办照费用降至0元,申办耗时也压缩到1个小时以内。“互联网+政务”是陕西自贸区行政效能提升的有力抓手,流程结构与技术的同时最优化才更加高效。
目前,陕西自贸区在市场准入环节已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合一、多项联办”机制。在此基础上,西安市增加4项联办事项,达到19项联办,为有效节约企业的办事时间,推出了702项“最多跑一次”行政效能改革。陕西自贸区杨凌示范区片区在先期实行市场主体“七证合一、八项联办”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特点,进一步整合农林领域的45项后置审批事项实行“53项联办”。西咸新区以综合服务大厅为枢纽,形成新区六个综合服务大厅,联动运转,形成一处受理,全城统办的服务模式。
陕西自贸区“百日筑基”,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推动跨境资金的便捷流通、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均有突破。
百日来,陕西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海关总署出台了支持陕西自贸区建设的5个方面25条具体措施;西安港进口肉类、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相继运营,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也获国务院批准。特色创新试点任务争相实施。西安市研究筛选了26条创新举措;杨凌示范区探索建立了“多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评估、联合验收”的“两多两联”项目审批制度创新工作模式,并研究提出了18项创新试点举措;西咸新区围绕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等,提出了6项创新试点方向。
自贸区作为制度创新的高地,自贸效应溢出在不断扩大。8月1日起,陕西将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在自贸区区域之外,工商登记的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等各个环节也都可以通过网上数据交换实现登记。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不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6月30日,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除了三项基本功能:货物申报、舱单申报、运输工具申报,2个具有陕西特色的在线服务系统: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系统“通丝路”和陕西省出口水果电子监管与质量追溯系统同步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顺利上线运行,标志着陕西推进落实口岸管理部门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三互”大通关和全面提高通关效率取得阶段性的进展,陕西全省1万多家外贸企业将享受全流程、无纸化的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企业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陕西各地市也对标自贸区,进行行政效能改革,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咸阳市全面推行“最多只跑一次”,延安市严格实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榆林市对项目审批实行“全程代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服务承诺,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
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随着陕西自贸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陕西自贸区各片区围绕自身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西安市围绕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出台了“23条人才新政”。杨凌示范区出台《加快杨凌自贸片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加工贸易、现代种业、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入驻杨凌自贸片区的市场主体给予全力支持。西咸新区推出了包括总部经济优惠政策及航空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与健康医疗产业、能源金融贸易类在内的招商引资创新政策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依托陕西省首家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创建了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自贸区时代的陕西,吸引了产业巨头和行业领军者,海航现代物流和京东全球物流两个千亿级总部落地西安重塑区域物流竞争格局、比亚迪“云轨”、彩虹8.6代线等高技术项目将为陕西未来的转型升级注入动力,法国赛峰、西安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推动陕西融入全球价值链……
1~6月份,陕西已经完成全年引进外资55亿美元目标任务的60.7%,实际引进内资4468.5亿元,完成全年预期目标6856亿元的65.18%。
为推动陕西外贸发展,陕西省商务厅建立部门月度会商机制,强化对重点外贸企业的跟踪服务;实施出口振兴暨外贸孵化工程,着力培育中小外贸企业群体,加快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支持园区建设、加大股权投入,重点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2017年7月7日,在陕西省商务厅的支持下,陕西省植物提取物行业国际销售战略联盟正式成立,通过国际销售战略联盟,陕西的植物提取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进出口政策,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成立国际销售战略联盟是近年来陕西省商务厅推动产业与贸易结合的实践之一,国际销售战略联盟将极大的促进外向型产品的出口,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形成合力开拓国际市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成立国际销售战略联盟,陕西省商务厅还会同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工信厅、农业厅、国税局、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西安海关等部门采取措施,支持陕西省植物提取物行业做大做强,培育陕西外贸竞争新优势。
为进一步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陕西省商务厅联合陕西省财政厅出台支持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国际展会的政策,促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深度、广泛接触,了解国际客户真实需求,围绕国际市场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
2017年5月7日至5月17日,陕西省商务厅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工作部署,率领陕西省植物提取物产业协会及31家陕西重点企业共计34人,组成陕西省经贸代表团赴欧盟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在2017年瑞士国际生物食品展期间,陕西省商务厅组织的31家参展企业成交金额约800万美元,并达成2400多万美元的意向订单。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6月,陕西省进出口总值1202.3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总值686.7亿元,同比增长42.6%,高于全国增速27.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6。
肩负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和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新模式的内陆陕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国别,加大向西开放力度,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和工程承包合作。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陕煤集团吉尔吉斯斯坦石油炼化、爱菊集团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加工、陕西有色集团印尼200万吨氧化铝、陕鼓集团捷克海外研发中心等项目快速推进。充分发挥陕西建筑领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境外工程承包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陕西省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2家、变更20家,对外实际投资3.3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27亿美元,同比增长71.81%。
6月,陕西国际产能合作安哥拉促进中心正式成立,作为陕西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在海外成立的分支机构,陕西国际产能合作安哥拉促进中心将在促进陕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助力“海外陕西”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