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制度创新引领对外开放
2017-09-20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建设好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既是中央赋予陕西省的重大使命,也是陕西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自今年4月1日揭牌以来,陕西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商事制度改革和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试点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陕西自贸区的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虹吸效应初步显现。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9月8日,陕西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5219家(外资企业58户),新增注册资本1693.03亿元(外资企业注册资本28548.72万美元)。
对标国际营商环境建设快速推进
大力推进“一口受理、多证合一、多项联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目前,杨凌示范区片区已实现53项联办。全面推行微信远程办理营业执照,企业注册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注册时间由原来的15天缩短到3天以内,最快当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7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视察时,对“微信办执照”“建设项目一窗受理”等利企便民改革举措予以充分肯定。加快推进省级管理事项下放委托。坚持应放尽放,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原则,陕西省政府将363项省级部门审批权限中的213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各功能区办理,有效减少了各种准入事项办理时间,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了便利。优化投资建设管理流程。积极探索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方式方法,对所有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按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大幅缩减审批时间。建立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度,各相关行政审批职能部门明确专职代办员,实行“一站受理、全程代办、服务到底”。过去有的需要一年多才能履行完手续的建设项目,目前3个月即可办完,一般项目在50天之内,可以办完投资许可。
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成效明显
陕西自贸区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凡是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未明确禁止的,一律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确保各类营商主体公平竞争;服务于企业内外双向投资的“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可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赴境外投资发展提供法律、政策、投融资、翻译、人力资源、人民币跨境结算等全方位服务;服务于通关便利化的电子口岸建成并顺畅运行,国家统一标准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新系统集合了标准版的货物申报、舱单申报、交通运输工具申报等三项功能和陕西省“通丝路”、出口水果电子监管及质量追溯系统等两个特色应用服务功能,企业通关效率提高70%以上。
现代农业国际交流不断深入
杨凌示范区片区围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发起成立由中美15所大学签约组成的“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建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开展以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内容为主题的援外培训。这项主要面对发展中国家和丝路沿线国家的培训,迄今已举办77期,累计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包括30位农业部长在内的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1890人,培训语言由单一的英语已扩展至英、俄、法、阿拉伯四种语言,培训学员遍及五大洲各个国家。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杨凌片区“1+3”国际合作平台(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商务平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美国3个杨凌农业企业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探索国际农业科技“走出去”新模式,在境外启动建设了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中美农业科技产业园、中俄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多个园区,开展品种研发、土壤改良、农机装备输出、职业农民培训等农业科技商贸服务。设立“一带一路”农业发展基金,大力推进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农业合作项目。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全面深化
今年以来,陕西省持续加快国际航线开通力度,西安国际客运航线达到57条,货运航线达到13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领域合作,与巴基斯坦、波兰、印尼、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学、教育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推进文化金融改革创新,出台了《陕西省文化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和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积极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签订文化旅游合作;着力扩大健康领域对外交流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个城市代表团签署了医疗机构合作意向书,在阿拉木图建立小儿脑瘫康复中心,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康复中心建立“国际医联体”,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