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国际贸易中心“1468”总体框架

2016-09-28 来源:国际商报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在“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第三次会议”上表示,目前,累计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535家,超过95%的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功能,41家地区总部成为亚太区总部,显著提升了上海的向外辐射力。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达到39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成为上海获取和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上海企业走出去也快速发展。据尚玉英介绍,2014年、2015年上海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分别增长1.9倍、3.7倍,走出去网络已覆盖178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投资并购海外品牌、技术、渠道等优势资源,上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

尚玉英在会上还重点了介绍了“十三五”期间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重点推进“1+4+6+8”的总体框架(即:1个发展目标、4项具体目标、6大任务措施、8个专项工程)。

据介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1个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形成与高标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围绕贸易环境进一步优化、贸易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功能进一步增强这四个方面,提出了贸易中心发展定性和定量具体指标。“十三五”时期,上海进入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阶段,对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24项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打造贸易制度环境新高地。加快建设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自贸试验区,营造透明、规范、高效的贸易便利化环境,完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法治环境,营造更加宽松的贸易人才发展环境。

二是促进对外贸易优进优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出口迈向中高端,提升进口综合效益,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充分发挥会展对贸易的促进功能。

三是推动投资贸易深度融合,激发贸易增长新动能。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更高水平的走出去,完善贸易投资促进服务体系,推进贸易中心载体建设和布局优化。

四是提升内需市场能级,促进新消费创造贸易新供给。增强对国内外消费吸引力,培育和挖掘新消费增长点,促进“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五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贸易流通能级迈上新台阶。建设面向国际、服务全国的大市场,培育具有高端要素配置能力的市场主体,健全立体化网络式流通基础设施,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流通治理模式。

六是增强服务辐射功能,拓展贸易发展新空间。建设支撑国家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城市,发挥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贸易服务辐射功能,推进贸易中心与国际经济、金融、航运中心建设联动,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八大专项工程则是为“十三五”时期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赋能,它们分别是:贸易便利化提速工程、优进优出引领工程、服务贸易创新工程、总部经济提质工程、装备走出去提速工程、新消费引领工程、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工程和市场流通创新工程。

尚玉英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快营造透明、规范、高效的贸易便利化环境,着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消费的开放度,实施“国内国际、双管齐下”的大消费策略,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建设联通国际、服务全国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