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助力我国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

2017-07-10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此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以骆驼作为运输载体的商事贸易繁华之景象。如今,运行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中欧班列,为古丝绸之路续写出了新时代的篇章。

业内人士指出,中欧班列通过铁路将亚欧连接在一起,成为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我国中西部地区应搭乘“中欧班列”,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

打造中欧物流新通道

回顾近年来中欧班列的发展情况,“迅猛”二字恰如其分。

根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6年10月印发的《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自2011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700余列,截至2016年6月底,实现进出口总额约170亿美元。中欧班列正牵引丝绸之路经济带驶入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的快车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兰洽会上表示,迅猛发展的中欧班列顺应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趋势,不断满足丝路沿线各国之间国际联运货物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由此前的20~28天缩短至目前的15天左右,比传统海运时间大幅缩短,虽然运输成本为海运的1.5~2倍,但大幅低于空运成本,成为中欧之间电子、机械、仪表、食品等高附加价值商品贸易的新物流通道。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以往内陆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位于末端,只能“等”,等“发达国家—中国沿海地区—内地”的梯度转移。而有了中欧班列,意味着内地可以“抢”,利用价格只有空运1/5、时间只有海运1/3的优势,汇聚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促进沿线国家经贸更好发展

在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调整的时代,集装箱海运贸易的挑战已从海洋逐渐转向内陆。多路并进的亚欧大陆桥在拉动沿线各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物质和信息的交流,促进了地区发展。

王微指出,作为西通道的新亚欧大陆桥,目前有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经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欧洲的19条中欧班列;作为东通道的西伯利亚陆桥,有天津、大连营口经满洲里、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欧洲的17条班列;作为中通道的蒙古陆桥,有天津、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欧洲的3条班列。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年底,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已经开通39条线路,共涉及国内的26个城市,其中东部城市为广州、苏州、义乌、天津、连云港等,中部城市为武汉、郑州、长沙、合肥,西部城市为重庆、成都、西安、武威、乌鲁木齐、库尔勒、奎屯等,东北城市为哈尔滨、长春、营口等。出境口岸方面,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的班列有19条,从满洲里出境的班列有17条,从二连浩特出境的班列有3条。

业内专家表示,新亚欧大陆桥客观上可以促进沿线国家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发展,为沿线国家和亚欧经济贸易提供便捷的大通道,进而扩大亚欧经贸合作,促进亚欧经济繁荣发展,开创世界经济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