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一窗口”搭建外贸“综合平台”
2016-08-26 来源:新华网
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落实监管制度创新的具体举措,也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遵循国际通行规则,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贸易便利化的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推进“单一窗口”建设,为国际贸易各方创造更为便捷的贸易环境,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单一窗口”建设成效初显
提高了通关效率。实现了“一点接入、一表录入、一次提交”,改善了企业申报操作体验,减少了录入工作量。基于互联网的申报模式使企业能够灵活选择申报地点,合理配置人力和业务资源,同时外贸企业能够通过平台及时了解货物的通关和监管状态,进一步降低成本。
提高了口岸综合服务水平。“单一窗口”参与部门包括海关、检验检疫等17个部门,功能覆盖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支付结算、企业资质、贸易许可、信息查询等六个模块,涵盖了货物的申报、通关、结算等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口岸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口岸监管部门实现“三互”。实现进出口货物和进出境船舶的通关流程由串联模式改为并联模式,实现了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同时,口岸管理部门实现了通关单、企业资质等监管状态及结果的共享和互换,有效促进了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发挥了整体执法优势。
“单一窗口”建设面临瓶颈
涉及部门多,推进难度大。“单一窗口”建设涉及部门较多,包括政府监管机构、进出口贸易企业、服务提供者和经营者等,各方因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致、对推进“单一窗口”建设的认识不统一、关注重点和利益诉求有区别、属地和垂直管理归属的管理部门不同步等诸多原因,对建设“单一窗口”难以形成全面共识。
信息互通渠道不通畅。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通畅的渠道实现各系统数据的交换共享,难以发挥口岸通关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效能。通关过程涉及到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码头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数据共享、协同合作程度比较低,信息化系统各成体系独立运行,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和监管服务效能,也阻碍了“单一窗口”建设的顺利推进。
通关证单电子化程度较低。目前,货物在口岸从申报到查验放行,仍有很多环节需要依靠纸质单证审核格式是否与样本一致,签章、签署人是否与文件规定的备案印章、签署样本一致等。证单电子化水平较低,影响了“单一窗口”建设的进程,限制了外贸企业应用“单一窗口”带来的便利,对贸易便利化进程造成了阻碍作用。
“单一窗口”建设发展思路
以电子口岸为基础,完善“单一平台”建设。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单一平台”模式的“单一窗口”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前期试点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各地电子口岸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有些已经涵盖了“单一窗口”的部分功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应当以现有的电子口岸为基础,加以改造和升级,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建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作为支撑,使企业的通关数据能够通过“单一平台”一次录入、一次申报,再由统一平台将企业的申报数据分别发往监管部门,监管部门的审核结果反馈到“单一平台”供企业查询,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全程使用,实现部分通关环节从“串联”向“并联”转化。
先试点后整体,分步推进。各地在“单一窗口”建设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单一窗口”的整体推进积累宝贵的经验。因此,可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先试点后整体推进的方式,加强顶层协调、沟通,对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推动。在“单一窗口”业务范围方面,可以先试点具备良好基础的交通工具、进口货物等,再逐步推广到口岸全业务范围。在功能方面,可以先试点通关环节的流程,再逐步推广到结算、企业资质审批、退税等各项功能。通过先试点后整体,分步推进的方式,建设覆盖范围更广、功能更全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全面推进证单标准化、电子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传统的各种纸质文件、商业单证、凭证、票据、等都将越来越多地被电子方式替代。通过证单的电子化、标准化,实现监管部门与企业电子数据库的互联,有利于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管理优势,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简化通关手续。证单标准化、电子化水平的提高,可为简化通关手续,优化通关流程提供有效的支撑,可进一步推进“单一窗口”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能让外贸企业充分享受“单一窗口”带来的便利。
充分考虑外贸企业的需求。虽然“单一窗口”建设由政府主导,但所服务的对象为进出口贸易,外贸企业作为最终的“客户”,应深度参与其中。政府部门研究提出的“便利化”措施,需要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才能产生真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缺乏企业深度参与,仅仅靠监管部门的设想来建设,很难“接地气”,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要大打折扣。因此,在“单一窗口”的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深入调研企业需求,邀请企业参与研讨、座谈、磋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建设项目得到企业的实际认可,这是单一窗口成功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