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门时报》:透过窗口看改革

2022-09-23 来源:上海海关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海关窗口(以下简称“窗口”)设立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十年间,窗口见证了浦东的日新月异,上海自贸试验区从挂牌成立到扩区临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又赋予浦东新的历史使命。不变的是窗口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用始终如一的细致服务便利企业办事,推动改革创新落地生效,为浦东地区外贸企业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

  

“小窗口”展现“大智慧”

  

晶晨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是浦东地区一家芯片研发设计企业。2022年4月13日,上海疫情期间,由于企业的海关历史编码到期,旧手册中大量成品料件未完成出货,相应次品也未处理,急需办理编码延期。窗口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不见面云服务”,视频连线指导企业第一时间办理了历史编码延期,并密切跟踪后续生产情况,保障产业链稳定畅通。创新、高效、便捷的服务为企业第一时间排忧解难,企业办事人员在视频中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今天的不见面,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见面!”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窗口温馨提示企业倡导“不见面”办理海关业务的口号。近年来,窗口通过“三段式服务”从简从速办理企业注册登记和备案。受理前,窗口做好咨询服务,加强“不见面”办理、容缺受理、邮寄文书等便利措施的宣传推广,增加窗口受理透明度。受理过程中,窗口推行“无纸化”“多证合一”“注销便利化”等企业资质“一网通办”改革,

  

加快线上办事流程。完成受理后,企业可通过地方政府和上海海关“好差评”系统评价服务,督促窗口不断提升企业办事满意度。

  

“小窗口”带来“大成效”

  

2021年6月9日,上海博得昌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申请办理海关资质备案,窗口第一时间指导企业网上申请办理。这是“报关企业注册登记”改备案制以来,窗口办理的首票报关企业备案业务。企业收到电子备案回执后,公司负责人再次致电窗口表示感谢,感慨网上办理既方便又快捷,一次都不用跑,全程办结也不到半天时间。随着自贸区溢出效应逐渐显现,海关改革红利得到不断释放,窗口的办事效率也在持续提升。

 

2021年5月起,窗口实施报关单位全面备案管理和全程无纸化网办,办理时间缩短至当日办结。为了更好地落实改革措施,窗口主动服务、提前介入,推出了“1+2+3”三项举措。编制“一份窗口办事指南”,做好电话咨询服务,推行“全程不见面”;开设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确保“备案无障碍”;人工比对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平台与海关平台企业信息,实现“网办无纸化”。100%的“当场办结”成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企业获得感的具体体现。

  

“小窗口”见证“大变化”

  

2019年12月9日,上海吉卡多食品有限公司申请出口备案核准,窗口工作人员指导企业申请,当场审核通过并制发证书,仅15分钟企业就拿到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

  

这是“审批改备案”改革以来上海海关制发的第一张备案证明。

  

为优化营商环境,自2019年12月1日,海关总署按照国务院“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要求,对15项海关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明确自12月1日起深化改革,其中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核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审批改备案”的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备案制后,企业办理业务仅需一张申请表便可当场办结,备案证书有效期也从5年变成了长期有效,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减少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小窗口”发挥“大作用”

  

2018年4月20日起,海关总署对企业报关报检资质等7个业务领域进行优化整合,实行“一口对外、一次办理”。新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申请报关资质,即可同时获得曾经需要向两个部门申请办理的报关报检资质,这种优化整合改变了过去企业两头跑、两头申报的办理方式,让企业少走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大大降低了办事的复杂程度。

  

为了更好地优化整合,当年,窗口主动对接浦东新区、奉贤、金山、崇明等12个辖区海关窗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克服受理网点分布不均衡、申报系统不完善、现场设施匮乏等重重困难,向70余家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请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备案的新企业,在一个窗口同时核发“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企业备案表”。随着“证照分离”改革的深化,上述两证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但是,改革的每一小步无不凝聚着海关便民利企的初心。

  

十年来,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海关窗口从无到有,孕育成长,优化服务。改革再启航,风正一帆悬。窗口将加大“放管服”改革推进力度,让企业“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用“小窗口”服务“大民生”、展现“大作为”,持续打造海关在地方政务中心的窗口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