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三年耕作“试验田”结创新硕果

2016-09-30 来源:凤凰资讯

三年前的今天,外高桥基隆路附近人潮涌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见证中国历史性的一刻: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


三年弹指一挥间,承载着国家战略重任的上海自贸区在“试验田”里播下良种、精耕细作,已结出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硕果。


近日,记者走访了数十名上海自贸区职能部门、企业、普通市民等“自贸人”,从一个个细节中发现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带来的活力与变化。


自贸区和阿拉有啥关系


近日,市民在联洋广场一家饭店就餐时发现了新变化:走进饭店入口,只见醒目的玻璃幕墙里是开放式厨房,厨师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再往里走,还可以看到一块电子显示屏,屏幕上不间断地播放着这家餐厅两个厨房的内景监控画面;在下方的电子信息栏,可以查询到该餐厅的营业许可证件、所有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所有食材的供货商信息和厨房废弃物的处理信息。“今天吃的蔬菜是哪里采购的、什么时候采购等,只要点击屏幕都看得一清二楚,吃起来放心多了。”一位前来就餐的市民告诉记者。


原来,这样的“明厨亮灶”是浦东市场监管局结合自贸区和浦东特点,探索将传统的“隔断矮墙、透明玻璃幕墙”等“明厨亮灶”形式,升级为“视频显示、网络展示”的新模式。目前已有26个街镇的213家餐饮企业签约,完成安装设备114家。市场监管局还将探索在网络订餐平台对餐厅后厨进行网上直播,接受消费者监督。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伊始,许多市民表示疑惑,“高大上”的自贸区和阿拉有啥关系?就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当月,即2013年9月,浦东新区率先在上海启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并历经3个多月完成原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整合。


从最早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到最新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浦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正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诠释,通过体制上的“大动干戈”为老百姓把好监管关,同时也成为制度创新这一自贸区改革发展核心理念的实践样本。


海归乐到自贸区落户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当下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位于金桥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上海自贸区成立后首家设立的第三方食品研发认证机构。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市民常用的水果、蔬菜、零食等,均已经列入了检测范围。


“没有自贸区,就没有企业的今天。”执行总裁斯榕是名海归,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她在国外生活了多年后,于2015年和另外几名“中国合伙人”一起申请成立了这家公司。按照之前的政策,外资独资无法进入这个领域;整个公司申请流程也十分繁复。


但在上海自贸区,“法无禁止皆可为”,一切皆有可能的大胆创新思维已经深入人心。接轨国际通行惯例,加大开放力度,尤其是制定负面清单、对外资准入的管理由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等举措,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让各类市场主体纷至沓来,更为区域经济注入了转型升级的活力。


搭上自贸区的“快车道”后,美安康不但顺利落地,公司的整个申请流程仅在两周左右。更让他们欣喜的是,由于自贸区试点放宽引进外籍专家年龄等人才新政,公司已经在和外籍专家商谈来沪工作事宜,大大便利了为实验室引进海外“智囊团”。


制度创新成功不成功,市场的数字最有发言权。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7268户,其中外资企业1330户,上半年上海全市近一半的外资企业都落户在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数的占比也从三年前的5%上升到接近20%。


既要放得开也要管得住


三年前,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伊始,到基隆路排队注册公司的企业、个人一度排到了马路上,这样的盛况维持了相当长时间。人们在为上海自贸区迸发出的经济活力欣喜的同时,也有人担心,市场主体迅速扩容后如何“放得开也管得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自贸区制度创新伊始,许多部门确实面临能否“管得住”的困扰。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管理局副局长袁涛告诉记者一个曾经的“烦恼”:世博会成功举办后,世博地区目标是打造世界级中央活动聚集区。其中,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已经成为上海最热门的场馆之一,许多大型活动、演出等都在这里举办。但大型活动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后,场馆的管理人员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门槛降低,风险也大大增加。检查出安全隐患时,却不能马上叫停;但不叫停,又会给观众带来安全隐患。


自贸区制度创新,倒逼政府转变职能,但这不能意味着监管的放松甚至缺位。为此,今年4月,世博地区文化场馆联盟成立,通过引进专业机构、行业自我监管的模式,让市场主体之间互相约束、动态管理,解决了一系列管理难题。比如,针对临时舞台安全搭建与搭台企业监管问题,场馆联盟建立了一套评分与惩戒机制,还邀请社会监督员抽查,根据安全情况、工程材质等综合情况打分。如果搭台企业分数线低于标准控制线,那么这家企业就将丧失一年的活动举办权,被拒之门外,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为企业戴上了“紧箍咒”。这也让世博管理局在无综合执法权的情况下,顺利规范了辖区内文化演艺活动的大环境。



今年8月25日,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正式投入运作,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也于同日挂牌成立,标志着陆家嘴金融城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了“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公共治理架构。上海自贸试验区陆家嘴管理局局长王华表示,这个架构成立一个多月来,陆家嘴金融城各项工作的国际化程度在进一步提升。原本金融城的楼宇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红线”,让彼此的资源无法共享,制约了综合环境的提升。他透露,依托这个平台,东亚-太平地块金融综合改造项目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未来有望整合出更多公共空间,让工作生活在陆家嘴的白领们拥有更舒适的车行、人行环境。


不当“盆景”,勇当“苗圃”。三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围绕“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务更优”的理念,利用“试验田”的属性优势,大胆展开一系列改革举措。在一项项润物细无声的制度创新中,上海自贸区不辱使命,并仍将砥砺前行。

heme-fo� cio�p�'>


下一步,西湖区的跨境电商产业准备立足产业基础,发挥平台优势,朝着更有活力、更有口碑、更有保障这三项要素健康发展。


营造更有活力的园区氛围


充分发挥蒋村商圈党委作用,运用“党建+”模式,依托行业协会、社团、园区主题咖啡吧等平台和载体,整合政府、园区企业和合作高校的优势资源,组织策划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跨境电商业务培训、实操演练、沙龙路演等活动。同时,加强对跨境法律、商务、文化、政策等方面的专项培训。


提供更有口碑的特色服务


优化西湖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充分发挥好阿里巴巴、第三方运营主体中宙·信天翁等平台载体的辐射集聚效应,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精准的服务提升园区的集聚氛围。探索建立跨境电商B2B商务服务业集群,吸引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销售地市场品牌、标准、规范、知识产权等的商务服务企业入驻园区。同时,通过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小分队敲门招商、培训沙龙引商”等有效手段,积极招引产业链骨干型企业入驻园区。


打通更有保障的创牌之路


以市综试办推出的第二批制度创新清单为导向,进一步发挥纳入全市“标杆300”企业库的31家重点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积极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活动。


西湖区的目标是到2020年,集聚跨境电商企业400家以上,实现跨境电商贸易额5亿美元以上,努力将西湖园区打造成为“交易平台领先、产业园区集聚、产业链条完善、跨境贸易密集”的示范园区。